相关链接
  航道资讯
  航道管理
  航道建设
  航道文化
  航道头条
  通知公告
京杭运河设置了智慧船闸保障了这条交通大动脉的畅通
发布时间:2023-09-01 04:41  资料来源:未知  浏览次数:
  明清時期,京杭運河山東段設置了「才智」船閘,確保了這條交通大動脈的疏通。
  
  元明清三代,先後在運河山東段上建設船閘百余座,運河山東段因而又被稱為「閘河」。明清兩代閘座啟閉準則愈加完善老練,再加上「會牌製」與「並塘製」,作用非常好。
  
  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坐落運河中部,以濟寧南旺為水脊南北分流,北至德州入河北境內,南至蘇魯接壤的臺兒莊,與運河江蘇段相連,全長六百余公裏,是京杭大運河中最要害的河段之一。
  
  運河山東段地形中間高南北兩邊低,以南旺為最高點,因而南旺也被稱為大運河「水脊」。明清時把運河山東段分為南北兩段,稱為「北運」「南運」。因為這樣一個地形特色和水流趨勢,水位落差比較大,漕船不能暢行,就要在沿河設置船閘,經過掌控蓄泄,便於漕船順暢航行。
  
  聊城阿城上閘「山東運河,要害全在各閘」,在整個京杭大運河中,山東段設置船閘數量最多,明代詩人李流芳詩中寫道「濟河五十閘,十裏置一閘。」南旺作為分水口,其兩側的船閘數量根本持平,分水口以南有27座,以北有23座。
  
  為確保船閘正常運行,明清時期有一套緊密的運作流程和辦理方法。那時沒有電話等先進的信息聯絡手法,經過在前後船閘間傳遞會牌的「會牌製」,可以確保前後船閘之間的信息互通,避免一起無用開閘形成運道水荒。
  
  運河山東段的河道大都是人工開鑿,需求設置水櫃、水塘等外部水源接濟,簡直全程「借水行運」。加之這一區域氣候枯燥,降水偏少,水源極其匱乏,因而明清時期朝廷關於運河蓄水非常重視,創立了會牌準則,用以控製開閘走舟,進而節蓄水源,後閘需求等候前閘的會牌或鑰匙,才幹進行啟閉操作。
  
  《清史稿》說,「閘河遇春夏水微,務遵漕規啟閉,糧船到閘,必須上下會牌俱到始行啟板,如河水充足即相機啟閉,以速漕運,總不得兩閘齊開,過泄水勢」。
  
  會牌製在運河山東段被廣泛運用,濟寧以南的南陽、利建、邢莊三閘,地形落差大,為避免運河水泄,由南陽閘官一致實行會牌辦理。史料也說,「此三閘最關重要,下板不嚴而魯橋、棗林勢必淺阻,故此三閘與棗林均宜候會牌,必上下兩閘閉,中間一閘乃可啟板,則水勢不致妄泄,而漕運無淺阻之患矣」。張秋以北的荊門、阿城、七級三對復合閘,「一啟一閉,繳上閘鑰匙領下閘鑰匙,繳下閘鑰匙領上閘鑰匙,不得混行敞開,以泄水勢」。
  
  在整個運河山東段,會牌準則的運用非常頻繁、嚴厲,「自嶧縣臺莊閘至臨清南板閘計四十八閘,每值重運,經行官民等船不得越漕啟放,致使泄水誤運」,會通河南段的三閘,必須嚴厲執行會牌準則,否則會導致運道不暢,漕船受阻。
  
  為了漕運的疏通,乾隆二年、乾隆三十一年,朝廷多次對山東運河閘官宣布警示:「會牌未到,不得開閘。」關於不遵漕規的人和就事不力的閘官,處罰非常嚴厲,乃至一座船閘啟閉失誤,發放會牌的管河通判也要受到牽連,「一閘官越漕起板,泄水誤漕者革職,該廳員不可稽察降一級留任,徇隱不報降三級調用」「凡禁令,閘官非時啟閉,糧船不候會牌,官民船不遵漕規,私行爭放,並頑民包辦夫役,盜決河防,或傍堤驅車占堤蓋房者,均有禁違者,並論如律。」
  
  清代初期,船閘間會牌傳遞多以步行方法,遇到間距達二三十裏的閘座,會消耗大量的時刻,形成會牌延期抵達,形成啟閉船閘不及時,因而清廷專門設置了令牌。
  
  清代雍正元年,漕官李紱在督催漕運時提出,將會牌傳遞的機遇由前閘放船結束,提升至前閘啟板時,「本閘所放漕船未完前,即發牌傳上、下二閘。蓋每進一艘,閘役馳馬可一裏,余艘進訖,而牌已達上、下二閘,此閘將閉,彼閘已啟,中間不留余隙。」這有效提升了會牌傳遞效率,每日放船數量顯著增加。
  
  與會牌準則相輔相成的並塘準則,是運河山東段特有的模式,也是水源調配的重中之重。並塘製,與船閘啟閉製相配套,首要應用於前後間距相差較大的多個閘座之間。
  
  所謂「塘」,是指兩個相鄰閘之間的運河水道。因運河山東段閘座散布不均,閘塘之間水量存在相當大的差距。並塘製就是以多個小閘塘放水,來確保大閘塘水量,確保運河水量充足。
  
  與會牌準則的節水比較,並塘準則可以使間隔較遠的兩閘間水位升高,確保運道通暢,不致漕船停滯。在聊城境內,七級下閘與周家店閘並塘之法就非常典型,首要為七級下閘放兩塘,周家店閘放一塘,或七級下閘放三塘,周家店閘放一塘,以水位達標為準。
  
  清代康熙年間,濟寧道張伯行《居濟一得》對此有記載:「七級塘河亦系上啟下閉,下啟上閉者也,但七級塘河止二裏許,而至周家店則有十二裏,二裏塘河之水焉能足十二裏河之用?此周家店所以每有淺阻。而七級放船必兩閘並啟也,夫兩閘並啟,既慮泄上源之水而下啟上閉,二裏塘河又缺乏十二裏之用,為之奈何?則惟有並塘之法焉,七級放兩塘周家店始放一塘,若仍缺乏,七級放三塘周家店始放一塘,再無缺乏之理。船愈多則水愈高,至船盡歸下塘而水仍留上塘,此法之至善者也。」
  
  隸屬於上河廳統轄的戴家灣閘,是運河山東段各閘並塘操作維持運道疏通的一道難關。因為其距上閘土橋閘、下閘磚板閘之間的間隔較遠,「戴家灣閘離磚板閘四十裏,離土橋閘三十裏,此閘最關重要,啟閉一不如法,則七十余裏之塘河未有不致淺阻者,故必蓄水既多,則放閘之時上下自無淺阻之患」。
  
  土橋閘面對間隔如此之長的閘距,為了保持運道疏通,便采取了船存塘內,多塘齊放的方法,依據塘內船只數量與水勢的大小差異,共分為土橋閘放兩塘,戴家灣閘放一塘、土橋閘放一塘,戴家灣閘放一塘、土橋閘放三塘,戴家灣閘放兩塘三種並塘的辦法。但是,並塘操作缺點也很顯著,需求湊齊閘下船只的數量,因而過程非常緩慢,少則三五日,多則月余。
  
  清道光九年六月,清代學者、書法家、包拯二十九世孫包世臣乘船抵達臨清時,記錄了江西漕船過臨清二閘的艱難景象:「巳刻抵汶口,清溜雖外出,而深才三尺許。衛、汶交匯之處有拑口草壩,壩內有江西糧艘停滯,冠蓋四五事絡繹嚴催。用五六十人引纜,纜絕而船不可,乃於口外提撥船入撥米。予上壩東南行五六十步,至頭閘。閘外淺船三,閘內淺船四。轉南行二裏許,則二閘。兩閘之間名塘子,可容糧艘五十,若並兩艘於塘中,名雙灌,則容百艘。向例先下滿頭閘板,乃啟二閘放船。一幫入塘,俟二閘板下,乃啟頭閘打船出口,名曰倒塘灌放。」
  
  山東運河嚴厲的船閘啟閉準則以及嚴厲的會牌發放運用,使得相鄰閘始終一啟一閉,水源得以節蓄,漕船得以克服地形起伏經過運河,而並塘準則的應用既可以舉高水位,確保運道疏通,又可以帶動沿岸鄉鎮的工商業開展,是運河山東段船閘辦理運作的重要手法,體現了運河航運辦理上的才智。
 
 
Copyright © 2002-2016 连云港航道管理网 www.lyghdc.org.cn 版权所有网站地图